经典工具书籍《诗词格律》:音律美是诗的灵魂。不通格律,何谈赏诗?(附txt、pdf、mobi下载链接)

 imcoffeir   2018-10-12 17:22   1899 人阅读  0 条评论

    经典工具书籍《诗词格律》序:中华古典诗歌最大的特点,是严于格律。从诗歌的源头——《诗经》开始,中国的诗,就是用来唱的。音乐性是中国诗歌的特质属性,是它的灵魂。而中国古典诗歌的美,正是建立在它的音乐协和之美之上的。因此我们读中国的古典诗歌,它的句式是如此均齐,节奏则参差有序,配合变化多样的声调和韵脚,本身就如同一首绝美的曲调,读起来朗朗上口,比起其他任何诗作更便于人们吟诵和记忆。不懂诗的格律,我们怎么能领会诗的美感呢?

诗词格律书籍封面.jpg

经典工具书籍《诗词格律》 之格 与 律


    格律,是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固定范式。在中华民族春秋鼎盛的唐代,诗歌的发展也迎来了一个前无古人、后无来者的顶峰。在研究前人诗歌创作精髓的基础上,唐人发展出了完备的诗歌创作模式。

    唐诗总分两种,一为古诗,一为律诗。在唐人的观念中,在唐以前,上起诗经、楚辞、乐府,下讫魏晋南北朝诗歌大家,凡是唐以前的、不受律所束缚的诗歌,统称为古诗。

    这里要插一点:从宋代以后,诗歌分类上又单独拎出来一个“绝句”,或者按照字数不同将律诗又拆分为“五言律诗、七言律诗”(五律、七律),而又将绝句分为“五言绝句、七言绝句”(五绝、七绝)。

应知,绝句也是律诗的一种。从《诗经》开始,中国的诗歌有一个说不上是规矩的自然习惯,就是以每四句诗为一个段落,这在后来被称为“一绝”。唐以前很多长诗中,诗人们会直接按照自己这首诗的句数,将篇名定为“X绝”。例如庾信的《和侃法师三绝》、《听歌一绝》等。后来单独发展出了一种全篇只有“一绝”的诗歌,即所谓“绝句”。而这种范式成型的时间,与全篇八句的标准律诗成型的时间相当,大抵还更早些。

    宋代的人不明所以,以为绝句是从律诗里“截”出四句来发明的,又称之为“截句”,并将其独立于律诗之外。这挺不科学。话说,我们一般以为,律诗特指的是全篇八句那种诗歌范式,其实也是一大误解。律,不是“法律”的“律”,是“音律”的“律”。

    律诗,强调的是诗的音乐美,而非单纯强调它的创作规则。由此来说,凡是合辙押韵、平仄分明、对仗工整、有板有眼的诗歌,都是律诗,包括绝句。当古汉语的单音名词演变成现代汉语的双音名词后,我们又将这种事称为“格律诗”。这种误解就更大了。

    格与律,是两回事。在唐人的观念里,格是“格诗”,即讲究风格的诗,其实也就是他们说的“古诗”;律是“律诗”,即讲究声律的诗,也还是“律诗”,也称“近体诗”。

诗词格律插图2.webp.jpg

经典工具书籍《诗词格律》 之格律规则

  说明白了诗的分类,下面谈谈,律诗是怎么合于音律的。

  说到底,诗歌创作是一门语言学的艺术。而中国诗歌的格律美,正是建立在对于本民族语言的研究的基础上。

  受印度梵音学的影响,魏晋以后,中国人对声韵有了一定的研究。到南北朝时候,周顒、沈约等人集其大成,发展出了“四声八病”的理论,指出当时汉民族的语言有“平、上、去、入”四声,而诗歌创作中,应该根据音韵规律,避免八种病体。

  在此基础上,唐人认识到,要想让诗歌和于音律,应该重视四声的变化与配合。

  因此逐渐地摸索出经验,在诗句中什么地方应该用“平声”音的字,什么地方应该用“上去入”声之音的字,有了讲究。遂有了“平仄”的理论。

  “仄”者,“不平”也。

  也就是“平声”以外的“上去入”三声都归到“仄”声里来。在诗歌创作时,平仄配合,便有了音调的起伏和变化,于是更富音乐性。

  然后就有了诗歌创作上的以下格律规则:

  一、篇有定句

  每首诗都有固定的字数,一般四或八句。其中每两句为“一联”,上联称“出句”,下联称“对句”。

  二、句有定字

  每一句的字数都是固定的,一般五或七字。

  三、字有定声

  每一字位的音调有明确的规定,有的必须是平声,有的必须是仄声,有的则可平可仄。

  五言诗的平仄搭配只有固定的两联:

  仄仄平平仄,平平仄仄平。

  平平平仄仄,仄仄仄平平。

  这四个标准句,联与联前后互换,或句与句前后互换,便能变化出四种格式。所有的诗都无外乎此。

  七言诗则在以上标准句式的前面加上两字,以平起的加俩仄,以仄起的加俩平:

  平平仄仄平平仄,仄仄平平仄仄平

  仄仄平平平仄仄,平平仄仄仄平平

  但是,这种平仄要求,也不是非常死板、一字不易的,为了诗歌整体上表情达意的方便,也允许一些字位“破格”,总体来说,即“一三五不论、二四六分明”。一句中奇数位的字位,平仄可换,但偶数位的字,却不能动。

  而进行这种“破格”时,必须要避免几种毛病:

  一是避免末位三字“三连平”或“三连仄”。比如“平平平仄仄”句,中间那个“平”,无论如何不能变成“仄”,而与末两字重音。

  二是一联中平仄要相对。标准句中的一联内,出句某字位是“平”声,对句对应字位必然是“仄”声。如果出句平改仄,对句对应位置就要仄改平。平仄如果不能对应,就称为“失对”。

  三是两联间要平仄相粘。后一联出句(第一句)的二四六字位,必须与前联对句(第二句)的二四六字位平仄相反。否则就是“失粘”。

四、韵有定位

    每句诗最后一字必须押韵,而且要一韵到底。什么字归什么音调,这是有明确规定的,一般朝廷会专门颁布“韵书”。

    诗韵共有106个韵:平声30韵,上声29韵,去声30韵,入声17韵。律诗一般只用平声韵作韵脚,但也有罕见的几首仄声韵的律诗。在韵书里,将平声韵又分为上下两卷:

上平声15韵:

一东,二冬,三江,四支,五微,

六鱼,七虞,八齐,九佳,十灰,

十一真,十二文,十三元,十四寒,十五删

下平声15韵:

一先,二萧,三肴,四豪,五歌,

六麻,七阳,八庚,九青,十蒸,

十一尤,十二侵,十三覃,十四盐,十五咸

    很多字,我们今天的读音是可以押韵的,比如“东”和“冬”,但要知道,我们今天一北京方言为基本所推行的普通话,与唐代时的发音有极大的不同,在彼时,“东”和“冬”是完全不同的音!

    同样的,有些字,我们今天完全不是一个音脚,但彼时却是押韵的。比如杜牧的《山行》:

远上寒山石径斜,

白云深处有人家。

停车坐爱枫林晚,

霜叶红于二月花。

    我们都能读出来,这首诗押的是“a”的韵,但首句这个“斜”字,怎么读怎么别扭!为什么呢?因为在唐代,斜读作“sia”(啥)。

    至于那时候到底怎么读,还是留给专家们研究去吧。

五、律有定对

    律诗一共四联,分别称为“首联”、“颔联”、“颈联”、“尾联”。其中中间的两联,即颔联和颈联,必须讲究对仗,即其出句和对句中所有的字,要一一对应:

    词性相同:名词对名词,动词对动词,数量词对数量词,形容词对形容词。

    语法相当:主谓对主谓,动宾对动宾,偏正对偏正。

    节奏相调:词组单元停顿的位置必须一样。

    声调相反:平仄完全相反。

    语义相关:上下联应主题统一、内容关联,或并列关系,或正反,或因果,或延续,而且要避免重复、雷同。如果上联用典,下联也要用。

    最后,还推荐一本适合诗词初学者掌握格律声韵的书,叫《声律启蒙》,为前清康熙年间车万育所作。书中按照平声30韵不同的声韵,分别作文,都是严谨的对仗形式,其文声韵协调,琅琅上口,能让人从中得到语音、词汇、修辞的训练。

如果家里有小朋友,希望对其进行启蒙教育的,尤其适合,对于其认识世间百物、识文认字辨音,及培养国学兴趣,皆有大用。

诗词格律插图1.webp.jpg

经典工具书籍《诗词格律》 txt、pdf、mobi电子书下载链接https://pan.baidu.com/s/1PYTc06-cbn6-NKursyNo3g

本文地址:http://linshuhaos.com/jdsj/484.html
版权声明:本文为原创文章,版权归 imcoffeir 所有,欢迎分享本文,转载请保留出处!

 发表评论


表情

还没有留言,还不快点抢沙发?